YB体育官方见字如心——“中文成为香港法定语文”纪事
栏目:户外知识 发布时间:2023-06-02 09:56:39

  香港,作为一个国际大都会,中文和英文同为官方法定语言,被广泛用于社会各个方面。无论是政府报告、法律文书,还是街道路牌、巴士电子显示屏,以及人们日常邮寄信件的地址,水电煤气单等,基本上都是以中英文双语显示。而走在大街上,你能听到最多的也还是本地特色的广东话。

  根据香港政府统计数据,大约九成的香港人以粤语中文为惯用语言。然而,在1974年中文列为法定语言之前,只能使用英文,一切法律文书只有以英文书写才具有合法效力。中文地位的提升实则经历了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。

  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社会,在英国殖民统治下,“重英轻中”的现象非常普遍。譬如政府的报告和通告等都只有英语,并没有中文版本。而当时香港社会的人口结构中还是以华人为主,且大多数普通民众并不能熟练使用英文。可以想象当年的情景,当你接到政府的通知,包括缴税、违反交通规则的罚单等,都是英文通知单。又譬如街头小贩阻碍街道进行摆卖被执法,整个传讯和审讯也都是用英文。如果需要书面答辩,就只能花钱找人做翻译。

  曾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央政策组前顾问的关永圻,在1960年代正值求学的年纪。在他的记忆中,感受最深的其实是教育机会的不平等。据他回忆,中学都是分为英文中学和中文中学。英文中学可以一直读到预科,然后只能考当时唯一的大学,香港大学。这也就意味着,中文中学毕业生根本没有机会考取以全英文授课的香港大学。如果想要从事医生、律师或者进入政府工作,首要条件就是要精通英文。

  1963年,香港中文大学应运而生,成为当时全港唯一一间以中文授课的大学,这也打破了英国殖民地只允许一所高等学府存在的惯例,并为后来旷日持久且奠定中文法定地位的“香港中文运动”埋下了伏笔。

  1968 年 1月 20 至 21 日,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举办了一次历史性的研讨会,有多间院校近百名代表参与,会后发表联合公报,提出“香港政府应该实行中文成为官方语文”。这被视为是第一次中文运动正式拉开序幕。研讨会不仅在内部达成了广泛共识,也为大专学界和政府间建立了更直接有效的沟通渠道。更重要的是,这次会议得到了中文报章的广泛报道,对当时的港英政府造成了莫大的舆论压力。

  1970年 9月20日,香港专上学生联会宣布成立“争取中文成为法定语文行动委员会”,并联合“香港各界促进中文成为法定语文工作委员会”及“争取中文成为法定语文运动联会”组成联合阵线,从而点燃了社会各阶层人士反殖民和爱国主义的情绪。

  在强烈的社会压力和民意基础面前,港英政府最终作出了妥协。1970年9月,宣布成立“公事上使用中文问题研究委员会”。

  1974年1月,政府正式修改《法定语文条例》,中文得到立法正式成为法定语文。

  尽管中文被正式列入了官方语言,但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其他领域,“重英轻中”的现象仍然存在。当年无论是中学升大学,还是报考社会公职,都只要求英文成绩合格,但中文就不做硬性要求,直到1978年年底,港英政府才同意将高等程度会考资格改为中英文必须同时合格。

  不过,由于社会阶层的流动一直是以英文作为重要指标,大学入学资格的政策改变,并未能扭转“重英轻中”的固有观念,一直到香港回归祖国,局面才有了改观。而在此期间,随着香港本土流行文化的复苏,中文的实际地位已经在悄然发生着变化。

  1960年代中期,英国乐队“披头士”访港带动了香港本地年轻人对摇滚乐的狂热向往,组乐队成为一种潮流。而这些人大多都出自本地的英文学校,听英文歌长大,“温拿五虎”乐队也不例外。原本YB体育app只是唱英文歌的“温拿”,一次偶然机会尝试创作本土粤语歌,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热烈反响。

  与此同时, 197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的香港本土电影,和电视剧、粤语歌一起将粤语流行文化发扬光大。进入1980年代,港产电影步入“黄金时代”。

  1988年,香港商业电台将第二台变成“中文歌频率”,专门播放中文(以粤语为主)流行曲,及后又推出每周一天“百分百创作日”,只播原创中文歌,这种通过媒介政策来推动中文流行曲的现象,进一步激发了原创热潮。

  在粤语歌最辉煌的时代,唱片公司几乎每天都要去电台打榜,包括谭咏麟、张国荣、梅艳芳、张学友这些当年炙手可热的歌手,最频繁出没的工作场所就是电台。

  尽管后来本土流行文化日渐式微,但母语文化在香港曾经缔造的空前繁盛,还是为中文地位的提升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。

  香港回归祖国后, 1998年中学“母语教学”政策实施,提议只允许保留114间公营中学以英文授课,其他的300多间都改为以中文授课。

  2010年9月,“微调中学教学语言”政策实施,明确了中学可根据“学生为本、因材施教”的原则,采取不同模式的多元教学语言安排。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因“中中”(中文中学)“英中”(英文中学)标签导致的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。一定程度上,也使得香港中学生的“两文三语”水平得以均衡发展,但在升学压力及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下,中文想要获得更高的地位,依然任重而道远。

  回望五十多年前的这段历史,它带给香港的,绝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文字的地位演进,更代表了一代港人心目中对国家和民族身份的认同与理解。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,了解这段历史,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根基,特别是在国家“十四五规划”为香港带来的机遇面前,充分利用好香港独特的“两文三语”优势,以国际化视野融入国家发展,携手共创香港更美好的明天。

  9月25日(本周六)晚21:40,凤凰卫视中文台《皇牌大放送》首播纪录片《见字如心——回望香港中文运动》,敬请关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