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文化运YB体育app下载动中的
栏目:户外知识 发布时间:2023-06-06 21:14:46

  是新文化运动重要内容之一。和晚清不同,新文化运动中的的目标是:为国语争“正宗”地位和建设“标准国语”。

  1917~1920年,取得丰硕成果。国语的“正宗”地位基本上被确认。这表现在民间和官方两个方面。至1920年,全国至少出版了有四百余种白话期刊,一些原来影响较大的期刊和报纸副刊都改用白话文。代表官方的北洋政府教育部,于1920年1月12日“令行各省改国文为语体文”。至此,国语的“正宗”地位基本上得到官方与民间的一致认可。

  国语建设方面,推出官话、蓝青官话为“候补国语”,对如何丰富国语词汇有了清晰思路。国语文学创作全面铺开,并取得可喜的成果,如鲁迅的小说,周作人的散文,胡适等人的译作,陈独秀、胡适等人的议论文等。这些作品对增加国语词汇、规范国语都很有价值。新式标点符号方案被教育部采纳,颁行全国。

  国语和国语文学运动从三个方面促进了新文化运动。首先是内容方面;其次促成了新文化运动核心团队的形成;再次,促使《新青年》改用白话文,有利于扩大影响,更具有平民性。

  1917年以前,民国政府教育部仅对确定国音较为重视,对何时用国语教学没有提及,总体上比较消极。随着的发展,民国政府教育部受到触动,自1918年起逐渐积极起来,采取措施,推进,最终于1920年决定在国民学校用国语代替国文。这显然与的推动分不开。

  大大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的近代化。其对中国社会文化走向近代意义至巨,无数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。

  短短四年,成果辉煌,是众多因素汇聚而成的结果。第一,有一个以胡适为主将、以陈独秀为帅的团队。团队成员都是兼通中西、学养深厚的学者,其中大多数是语言文字学专家;第二,搭上了新文化运动列车。新文化运动一开始就得到不少人尤其是青年的赞许,有《新青年》这个平台,起点就比较高;第三,借得五四运动东风。“五四”前,在北京影响较大,但就全国范围来看,影响很小。五四运动对,可谓强劲的东风,使形成不可阻遏的态势;第四,有北京大学为背景。尽管陈独秀、胡适等从不借用北大金字招牌以壮声威,但在客观上,外界总是把和北大联系在一起。北大的号召力岂可等闲视之;第五,获得教育部的支持。民国北京政府教育部代表政府主管语言文字,其取向十分重要。自1918年起,采取措施,积极推动;第六,社会发展、社会需求是最基本、最根本的动力。进入民国,至少在理论上,贵族的文言应当被国民的国语替代。不过需要指出,社会发展、社会需求仅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,一般而言,不会直接变为历史现实;要使之变为现实,必不可少的是人的努力。

  新文化运动中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,主要是片面性。首先,把文言文定为死文字,把白话文定为活文字,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上都讲不通。文言文与白话文都是汉语,只是演变的路径很不相同,结果也不同。还应该看到,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差异在某些地方是文化的差异,随着教育普及,民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,国语对文言会有更多的汲取。

  其次,过分强调了国语文学对国语建设的作用。优秀的国语文学作品,固然有多方面的示范作用,对国语的形成发展确实有很重要的价值。YB体育但是仅依靠国语文学,所得国语是很不完整的国语。还要看到,除文学的国语外,还需要大量非文学的国语,如科技著作、各类应用文等所用的国语,总之,建设国语不仅是文学家的事,各领域尤其是教育界人士都应参与其事。特别要尊重平民百姓的创造力,他们创造了大量形象、生动、活泼的词语和民歌、民谣等民间文学,对国语建设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
  虽有瑕疵,无妨肯定新文化运动中的对中国文化、中国历史作出的巨大贡献。